第十三章 野戰戰略

 

一、野戰戰略之定義與重要性

 

(一) 定義

 

  野戰戰略為運用野戰兵力,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以支持軍事戰略之藝術,俾得在爭取戰役目標或從事決戰時,能獲得最大之成功公算與有利之效果。( 註一 )

 

(二) 重要性

 

  余將軍認為野戰戰略是全部戰略的基礎,也是全部戰略的關鍵所在,其重要性如次。( 註二 ) 

 

      1. 野戰戰略是用兵的藝術,其得失可直接決定戰役或決戰的成敗;而戰役或決戰的成敗,又可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甚至集團國家的興亡命運。歷史上很多事實顯示,一個國家在獲得軍事上的決戰勝利後,則可保全國家的命脈,進而繁榮國計民生。倘若決戰失敗,則玉石俱焚,國家恆隨之衰亡。此等史例昭昭在冊,不勝枚舉。

 

  2. 明瞭野戰戰略的用兵藝術,則可正確地策定其戰爭準則。有了正確的戰爭準則,則可適當地進行建軍與備戰工作。因而使國防強固,國家的安全得以保障。若不懂野戰戰略,必將導致戰爭準則之錯誤,進而在建軍備戰上浪費國力,減低成效。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戰爭準則的不健全,實為導致法軍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 野戰戰略所研究的用兵藝術,乃認識地略價值的基礎。能正確地認識地略價值,才能正確地瞭解地緣政治的關係。在今天世界局勢詭譎多變,而國際間的交往又如此紛繁複雜的時代中,凡是負擔國家一部份責任者,無論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及新聞工作的人士,為了認識地緣政治的關係,都有需要瞭解野戰戰略的用兵藝術。因而時代的趨勢,已漸漸使野戰戰略非為軍人所專有,而成為負擔國家責任者的共同知識,其適用的範圍應日漸擴大中。

 

  4. 野戰戰略是執行軍事戰略的關鍵與核心,而軍事戰略又是國家戰略的中心,故野戰戰略之研究與磨練,極為重要。

 

  余將軍舉了一個發生在英國的史例,來證明戰略的重要性。 ( 註三 )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邱吉爾看到德國自希特勒執政後所採取的若干措施,深有擴張性的戰略涵義,而一再提出警告,其要點為:1.德國的再武裝,將顯示德國東山再起,成為中歐的一個強國,因而打破了均勢。2. 德國空軍的壯大 ( 與英國兵力相等 ) ,顯示了德國能夠從空中攻擊英國。3.德國重新佔領萊茵區,顯示了德國在西線獲得良好的掩護,同時在東歐則可獲得行動的自由。 4.德國建造潛艇,顯示德國將對英國島嶼構成嚴重的威脅。由於英國在慕尼黑的姑息愚昧,放棄了友邦捷克,而為德國佔據,使捷克的三十個良好的陸軍師,為德國掌握。邱吉爾是政治家,也是戰略家,其見解雖精闢,可惜英國的先後兩位首相包爾溫(Baldwin)及張伯倫(Chamberlain),不懂用兵藝術,不能瞭解德國在武力上的擴張所具有的戰略涵義,因而也不能體會其即將來臨的嚴重後果,故無視於邱吉爾的警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德軍連戰皆捷,英倫直接遭受嚴重的威脅。依戰略觀點來看,英國未嘗不是咎由自取。

 

二、野戰戰略之內涵與運用事例

 

(一) 內涵

 

  野戰戰略亦稱「 戰區戰略」,在如何運用戰區之兵力並指導戰區諸軍種,以支持軍事戰略。野戰戰略包括:( 註四 )

 

  1.戰區陸軍戰略 -- 如何運用戰區內的陸軍兵力,以支持野戰戰略。

  2.戰區海軍戰略 -- 如何運用戰區內的海軍兵力,以支持野戰戰略。

  3.戰區空軍戰略 -- 如何運用戰區內的空軍兵力,以支持野戰戰略。

 

  野戰戰略之所以又稱為「 戰區戰略」 ,是因為它必須有一個區域,並配賦有兩個 ( 含 ) 以上的軍種兵力,它涵蓋的範圍:( 註五 )

 

  第一、整個戰役的階段劃分及兵力運用構想。

  第二、每一階段兵力運用構想。

  第三、依據戰場狀況變化,如何運用戰區內諸軍種兵力。

 

(二) 運用事例

 

  野戰戰略又稱戰區戰略,余將軍認為其中最主要的是全程戰略(Ensemble),即整個戰役的戰略概念。( 註六 ) 余將軍曾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反攻歐陸之戰例,以資說明野戰戰略之全程戰略、戰區陸軍戰略及戰區海軍與空軍戰略的內涵及運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於一九四三年年底,任命艾森豪將軍為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二日,盟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發布訓令,指示盟軍統帥艾森豪:[ 你統率盟國部隊,進入歐洲,重點指向德國心臟地帶,擊敗德國。] 這個指示只是說進入德國心臟地帶,至於如何進入和使用兵力若干,則屬於野戰戰略範圍。艾森豪為了達成這個使命,遂決定了下述三件大事:( 註七 )

 

1.登陸地點之決定

 

  在國家戰略中決定了要開闢第二戰場;接著:參謀本部在軍事戰略中又決定了在何時、何處開闢第二戰場,於是即應就野戰戰略來研究決定登陸地點何在。以便能最有利的達成使命。

 

2. 戰役各階段之劃分及兵力重點所在

 

  進入德國心臟地帶以迄完成全程戰役,不是一次作戰可竟全功的,必須考慮地形、河流、交通以及海軍與空軍基地等因素,劃分為若干作戰階段,在各階段中兵力重點指向何處?尤應詳細考慮。例如:萊茵河是一主要作戰階段。奪取萊茵河後,魯爾工業區是一主要戰略目標,因為它既為攻者所必取,又為守者所必固的戰略要點;攻擊魯爾,必可迫敵決戰。其次,兵力重點不限於陸軍,還應包括海軍與空軍支援在內,因此必須顧及海軍與空軍的支援便利。

 

3. 先期作戰之主要指示

 

  先期作戰是登陸作戰開始前的作戰,應對有關部隊的行動加以指示。例如:海軍與空軍如何實施欺敵行動等,以便利爾後主力之作戰。

 

(三) 余將軍對當時盟軍所採戰區陸軍戰略運用所作的析論 ( 註八 )

 

1. 戰役各階段兵力運用之戰略概念

 

  在戰區陸軍戰略中,應首先確定戰役各階段兵力運用之戰略概念,以前德國軍人認為只要先打贏第一個會戰,爾後的會戰可以不必先多作考慮。這種想法,也許因為以前作戰兵力使用有限,後勤組織簡單,可以只計劃第一個會戰,但目前卻不能這樣做,必須將每一階段作戰都加以計畫,對於使用兵力多少與怎樣去打,必先確立一個構想,然後依此構想去進行準備。戰區以陸軍為主,戰區陸軍戰略,就是野戰戰略的骨幹,與戰區海軍和空軍戰略稍有區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為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曾有建議:(1) 用空軍炸垮德國,(2) 用空降部隊直接降落德國。艾帥是盟軍統帥,應由他來決定,艾森豪將軍對這兩個案都不贊成,他引述羅馬時代的一位將軍的話說:[ 戰爭不是殺人,要解決戰爭,不是將敵人殺光。] 他不採用毀滅性的空中轟炸;他又認為空降作戰要維持大空頭堡,需要很多的後勤支援,當時空運能力尚嫌不足,結果還是須由地面打出一條路,向前輸送。故艾森豪將軍最後決定採用諾曼第登陸作戰,這就是他的戰略概念。

 

2. 攻勢基地建立之戰略構想及綱要計畫

 

  戰區陸軍戰略中,建立攻勢基地是最重要的一環,無攻勢基地,即無法談爾後的作戰。過去德國人和拿破崙都十分強調第一個會戰,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不準備第一個會戰,爾後作戰將隨之落空。不過會戰這個名詞說法不一,目前多稱為「 作戰」 。建立攻勢基地。要考慮下述因素:(1) 要包括所要的港口及機場。(2) 要有足夠的幅員來容納各部隊的集中與各種設施,(3) 需用多少兵力才能建立並鞏固攻勢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蒙哥馬利是負責建立攻勢基地的指揮官。當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美軍已大有進展,而英軍祇在克恩附近作戰。輿論不免對英軍有所責難。邱吉爾為此特飛往諾曼第詢問蒙哥馬利,何以只打克恩。蒙哥馬利說:[ 他們根本不懂戰略。英軍所以打克恩,其目的在眩惑敵軍 -- 吸引與牽制德國裝甲部隊 -- 以利美軍能順利地實施其左迴旋並確實建立攻勢基地。這種著眼怎能向記者說明呢!英軍有計畫可作鑑證。] 這就是蒙哥馬利建立攻勢基地的戰略構想,由此可見為求各部隊行動的配合,必須妥擬戰略構想並策訂綱要計畫。

 

(四) 戰區海軍與空軍戰略

 

  余將軍認為:( 註九 ) 戰區海軍與空軍為配合戰區戰略,應妥擬「 戰區海 (空) 軍兵力運用之戰略概念」 ,並分為若干階段,如先期作戰以及爾後各階段作戰等。每階段的行動要領有如制空、阻絕、機場推進、港口開放與海上航線管制等。惟海軍與空軍行動,如對遠距離目標執行任務,超出戰區範圍以外,這當是戰略海軍或戰略空軍所為,自不屬於戰區海空軍戰略範圍。

 

三、野戰戰略課程發展沿革

 

(四) 野戰軍戰略

 

  民國五十三年至民國五十四年間,陸參大校長蔣緯國將軍邀集該校優秀教職官二十餘人,在余伯泉將軍指導下研習「 野戰軍戰略」 課程,內容以大軍指揮之補給線、內線、外線作戰各種狀況之研究為主,參與研習之教職官提出問題,余將軍均即席作說明。( 註一○) 前陸參大教官馬文濤上校追憶:[ 余將軍教法生動,所引原則精要,令人印象深刻;余將軍於課中自述學習戰術戰略經過時,自謙謂於美國陸參大正規班受訓時,對相關課程所能領略者不過十之五、六而已。] (註一一),此一「 野戰軍戰略」 之初稿經修正後即作為陸參大研究班第五期教學使用,課目名稱定為「野戰軍戰略之研究」,其內容要點:( 註一二 )

 

第一章 前言

 一、戰略之重要性

 二、戰略之意義

 三、研究戰略之各種困難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一、焦點之認識

 二、研究起點之決定

 三、研究程序

 四、研究要領

第三章 有關補給線各種狀況之研究

第四章 有關內線與外線作戰各種狀況之研究

第五章 障礙物對戰略之影響

第六章 各階層戰略之關係及戰略思想之演變

 

  余伯泉將軍於陸參大研五期親授「 野戰軍戰略之研究」 現存錄音資料如附表。

 

(二)「 野戰戰略」 巡迴講習

 

  民國五十五年秋,陸軍總司令高魁元上將為擴大陸參大研究班「 野戰軍戰略」 課目講授之效果,責成陸參大校長蔣緯國將軍籌辦巡迴講習,由該校派遣教官,至第一、二軍團等單位施教。參加講習人員:軍團及軍部主要幹部,師級為師長、參謀長、主任、參三科長等人。授課分三階段,總時數為三十二小時。教官編組有主任教官唐 泉上校(軍校十五期、陸參大正六期)、教官劉昕五上校(軍校十五期、陸大二十三期)、胡有中上校(軍校十六期,陸參大正九期)、周鍾頎上校(軍校十六期,陸參大正九期)等,各教官均曾參加余將軍指導[野戰軍戰略]課程研習,並於研五期本課程旁聽。(註一三)、(註一四)、(註一五)講習使用之教材為研五期教材之節本。

 

  民國五十八年元月份陸軍官校出版發行的[黃埔月刊],刊載了一篇由耿若天將軍所撰寫的文章,篇名是:[對戰略區分及所謂野戰戰略之商榷]。文章之要為:[戰略區分,目前有人主張依階層區分為-大戰略、國家戰略、軍事戰略、軍種戰略、野戰戰略]此五區分法似欠合理;又所謂影響[野戰戰略]之要素為[作戰基地、作戰線、交通線、地障、要塞]等,此種思想似亦落伍,且乏敵情觀念;軍事當不能故步自封,但也不能標奇立異,而使其與現實脫節,更不能心無主宰,而人云亦云。](註一六)

 

  耿將軍對兵學素有研究,常於軍事學術刊物發表論著。他認為[大戰略]不應置於[國家戰略]之上,以免失去國家的獨立性,而應確立[國家至上]的原則,同時[戰略必須具有國家性],他並指出:[自居為世界領導國家所稱之世界戰略、環球戰略等,也就是其國家戰略,絕不會與其國家戰略和國家利益相違背。]耿將軍對[野戰戰略]各要素亦舉實例來作檢討。(註一七)

 

  [ 黃埔月刊」 為總統蔣公經常閱讀刊物之一,閱耿將軍專文後,即召見三軍聯大副校長蔣緯國將軍,飭對相關兵學理論應速予澄清。蔣將軍採取兩項措施:一方面命在校受訓學官 ( 三軍聯大十七期 -- 畢業時稱戰爭學院正規班五十九年班 ) 每人依學理書寫辯駁條陳;( 註一八 ) 一方面轉知陸軍官校,要求於「 黃埔月刊」 續刊文章回應,以行澄清。陸軍官校校長張立夫中將責成教育長蕭凝和將軍召集會議,謀求對策,隨後得知專修學生指揮部指揮官邱中岳上校係陸參大研究班第五期結業,學校遂指定邱指揮官儘速撰文回應。( 註一九 ) 邱上校細閱耿將軍之宏文,幾經斟酌完成文稿乙篇,篇名:聆聽「 野戰戰略」 講授後的心得,文章首先敘明:[ 根據個人體認," 野戰戰略 " 有其研究的價值,且為我國民革命軍將校必修必讀的課程」 。其次列舉余將軍對「 戰略」 所下的定義,並說明其要旨。再依據「野戰軍戰略之研究」 課程講義,溫故知新,用了一頁的篇幅來闡明「 戰略的區分及其意

義」 ,而對「大戰略」 與「國家戰略」 間之關係,邱上校只用簡單一句話:「 大戰略者,如何運用盟國國力以達成戰爭目的之謂也。] 輕輕帶過。邱上校又參考課程講義內容列舉眾多戰例,用了兩頁半的篇幅,詳細說明「野戰戰略」 中補給線、內

線作戰與外線作戰之要義及障礙物對戰略之影響。( 註二○ ) 、( 註二一)因「巡迴講習」 而起之風波至此乃告平息。

 

  民國五十八年六月三十日,總統蔣公主持三軍聯合大學 ( 即戰爭學院前身 ) 開學典禮時曾訓示:[ 國家戰略是指導此四種國力因素,而使之發揮統合戰力,以期達成國家目標,符合國家利益之藝術,要在國家至上之目標下,來發展大戰略。]( 註二二 ) 蔣公顯然是同意耿若天將軍文章中有關大戰略之論述。

 

(三)「 野戰戰略」 課程內容概要

 

  余將軍於陸參大研五期講授「野戰軍戰略之研究」 課程時,因感覺課程內容所用若干戰例,紅藍兩軍之兵力已達軍團及大軍之層次,超過原課目名稱「 野戰軍」 之範疇,故決定課目名稱正名為「 野戰戰略」 ,使與研究內涵相符。

 

  [ 野戰戰略」 課程內容,於戰院正規班五十九年班時已發展至「 第一部」 、[第二部」 及「 第三部」 第一至第十八個問題;爾後賡續發展「 第三部」 第十九至第七十四個問題。課程內容要點為:

 

[ 野戰戰略」 第一部

 

  第一部為「 野戰戰略」 原則之部,研究課題為。

  1.野戰戰略概論

  2.補給線之研究

  3.內線作戰之研究

  4.外線作戰之研究

  5.障礙對戰略之影響

  6.後續兵團之使用

  7.作戰線之選定

  8.支隊作戰之指導

  9.戰略集中及接敵運動

  10.戰略追擊

 

[ 野戰戰略」 第二部

 

  第二部為「 野戰戰略」 應用之部,選用拿破崙戰史中一八○六年十二月普爾吐斯克戰役,一八○七年艾勞戰役、孚利得蘭戰役,一八○八年西班牙戰役中部分狀況來印證第一部所述之各原則,另以一八○九年法奧戰爭與一八一二年法俄戰爭之狀況,研究以下各課題。

 

  1.戰略態勢之分析

  2.各種戰略構想之兵力部署及兵力運用要點

  3.戰術與戰略之配合

  4.戰略指導

  5.戰役檢討

 

[ 野戰戰略」 第三部

 

  第三部亦為應用之部,授課方式與第二部概同,選用第二次世界大戰若干重要戰役,作特定課題研究。

 

  1.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前英、法、德、蘇戰爭準則之研究

  2.德波戰爭之研究

  3. 法蘭達斯戰役之研究

   (1)德野戰軍對英、法盟軍取攻勢時之各種可能戰略行動方案之研究

   (2)德軍色當戰略突穿之戰略意義

   (3)現代戰爭中空優對地面作戰之影響

  4.德蘇戰爭之研究

  5.諾曼第戰役之研究

   (1)美、英盟軍最優先戰略目標之選擇

   (2)擬定一個突擊登陸建立攻勢基地計畫時主要考慮因素

   (3)突擊登陸地區之選擇及先期攻勢作為

   (4)一九四四年德軍指揮制度之研究

   (5)一九四四年德軍﹁西﹂戰區前進或後退配置之評論──決戰防禦最有利之

防禦構想及兵力部署之研究

   (6)一個兩棲戰役成功最主要之因素及其重要程序之研究

   (7)德軍最高統帥戰略決心之研究

 

  [ 野戰戰略」 課程之前身「 野戰軍戰略之研究」,於民國五十四年九月在陸參大研究班第五期開始講授前,課程內容余將軍曾向總統蔣公面報,已如本書第十章第四節所述。民國五十四年夏,陸參大教官周鍾頎上校奉校長蔣將軍之命,協助製作毛筆大字簡報,每週三蔣將軍帶領至士林官邸,由余上將向總統 蔣公提報,參與者有國防部俞部長大維等。( 註二三 ) 而「 野戰戰略」 第一至第三部,亦經過相同的歷程。余將軍於「 擴大野戰戰略的教育成效為 總統壽」 乙文中說:[三軍大學五年以來,繼續研究編撰的野戰戰略教材有三部,曾蒙 總統指示,詳予面報。當面報時, 總統逐段逐節評閱指點;遇有疑問,則詳加垂詢。]  ( 註二四 ) 適足說明此一經過。

   

前三軍大學戰爭學院院長胡附球中將,係戰院首屆 ( 正規班民五十九年班 ) 畢業學官。民國五十七年秋入學後,[野戰戰略」 課程第二部及第三部係校長余上將親授,校長於個別約談時曾告知:[ 野戰戰略  ( 用兵 ) 應包含 陸戰 、海戰 、空戰戰略,今所編野戰戰略,多為陸戰戰略,希望今後能繼續發展 海戰、空戰 戰略,以構成野戰戰略之整體。] 民國七十三年七月,胡將軍奉命接長戰爭學院,到職後,檢視當時野戰戰略所授課程,僅在校長余上將著「 戰術詳記」中,( 註二五 ) 有所發揮;在 海戰、空戰戰略部分,尚未有正式教材。乃邀曾在戰院結業之在任教官著手編寫。就胡將軍記憶所及,參與「 海戰戰略」 編寫者有海軍戰略組主任教官曹友旺,教官俞仲俊、章長蓉等;參與「 空戰戰略」 編寫者有空軍戰略組主任教官陳繼善、戰院兵研所七十四年班畢業之傅大元等。編寫期間,三審三試均由院長胡將軍親自主持。完成後,稱「 海戰戰略」 為「 野戰戰略第四部」,「 空戰戰略」 為「 野戰戰略第五部」,報請當時三軍大學校長言百謙上將核可,正式呈報參謀本部,奉准列入戰院正規班七十五年班起之正式課程。嗣後,胡將軍曾以此事向蔣緯國上將請益,蔣上將稱:「野戰戰略實應有『陸戰』、『海戰』、『空戰』三部。前授之第一、二、三部,似應更名為野戰戰略第一部『陸戰戰略』之(一)、(二)、(三)集;而海、空戰戰略,宜更名為野戰戰略第二、三部,較為妥貼,因爾後可保留三略繼續發展之空間。」 胡將軍認為,此一說法,亦不失余上將之本意。(註二六)、(註二七)

 

「野戰戰略」 第四部 -- 海戰戰略

 

  前三軍大學海軍指揮參謀學院副院長兼總教官章長蓉將軍,曾任戰院海軍戰略組教官,他對「野戰戰略」第四部 - 海戰戰略課程之發展經過,有以下之記述。(註二八) 、(註二九) 

 

  「戰爭學院有關海軍之專業課程,係由海軍戰略組負責,如海權研究、海軍戰史研究、海軍後勤概論,以及配合期末演習的狀況推演,所佔學程比重有限,且除了期末演習是採取宿題、即題、研討等方式外,大多採大教室合堂講授。」

 

  「民國六十九年海軍戰略組為了落實教學目標,開始修訂『海軍戰史研究』,改採『野戰戰略』的教學方法,課程內容為先發講義 - 『海戰戰略概說』,隨堂分發珍珠港作戰、馬來西亞作戰、中途島作戰、地中海作戰等戰略狀況,計十二則作業問題研究,分別由羅海賢上校、倪世荃上校、俞仲俊上校、張豪上校編校,並由校部施 治上校及聯戰組黃忠範陸戰隊上校支援,共同擔任小班分組授課,經試講試教後,自正規班七十年班起施教。由於相關『野戰戰略』與『海戰戰略』之闡述,當時尚未納入國軍準則,課程仍訂為『海軍作戰研究』。」

 

  「民國七十一年四月二日阿根廷出兵攻佔福克蘭群島,英國特遣艦隊於五月二十一日登陸福島,六月十四日阿守軍投降,一時之間專家學者積極投入研究,盛況空前。海軍戰略組責成教官章長蓉上校研究,除介紹英國海軍概況、柯白『三C』原則,並引用『野戰戰略』原理,印證『海洋控制』、『兵力展示』、『戰略嚇阻』等『海戰戰略』原則與運用,研編『福克蘭戰役研究』,於正規班七十一年及七十二年班施教。」

 

  「民國七十三年冬,海軍戰略組主任教官曹友旺上校奉院長胡中將之命,由教官俞仲俊上校主稿,依據野戰戰略教學暨課題方式,全面修編原有『海軍作戰研究』教案,一年之內完成『海戰戰略』的課程發展,共十四則戰略狀況,三十四個作業問題,自正規班七十五年班起施教。是年五月海軍總部印頒海軍作戰要綱,成為海軍戰略、海戰戰略、海戰戰術統合教學的標準依據,『海戰戰略』課程也正名為『野戰戰略』第四部 -- 海戰戰略。」

 

  嗣後,王曾惠將軍繼任海軍戰略組主任教官,對「海戰戰略』課程之內容亦迭有增修。

 

「野戰戰略」第五部 -- 空戰戰略

 

  前三軍大學戰爭學院空軍戰略組主任教官陳繼善將軍,對「野戰戰略」第五部-- 空戰戰略課程之發展經過,有以下之記述。(註三○) 、(註三一) 

 

  「空軍在二十世紀初期出現於戰場,並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提振其作戰效益;因此,如何發揚此一軍種之最大作戰特性,世界各國軍事家一直在努力探索中。三軍大學為了加強國軍將校對三軍用兵整體學能,乃將原有之『空軍戰略』課程,再予發揚光大,增加課題時數與深度後,臚列為『野戰戰略』第五部 -- 『空戰戰略』,藉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戰略教育體系。」

 

  「民國七十三年本人奉調至戰院任教,七十四年接任空軍戰略組主任教官;此期間,組內教官李聞堯、張建杭、張宇文、蔡竹有、傅慰孤、傅大元等合作無間,全力編纂『空戰戰略』教案(王崧雲教官調任聯合作戰組副主任教官後,仍義不容辭的協助我們,參加編寫和集體研究工作) 。因此,在院長胡中將的卓越指導和空軍總部相關長官支持下,很迅速而順利地完成了『野戰戰略』第五部 -- 『空戰戰略』教案發展的工作。」

 

  「戰院原已具備完整精到的『空軍戰略』課程,那都是前此空軍前輩教官所建立的心血成就,我們踵武前賢足跡,步伐自是走得輕鬆瀟灑。編纂小組將民國七十一年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美、中、日各國的十六個小時空軍作戰,及韓戰、中東戰爭裡,各國空軍戰略運用具體事實,所編成十二個問題研究之基礎上;依據『野戰戰略』思維理則與教學程序,檢討所課問題與參考案,擴展成為二十七個小時,二十二個問題研究。除了增加原有課程深度,從不同角度觀察之外,更對中日戰爭及臺海戰役中相關的切身立場更新設計,以提升受訓學官之研究興趣,精進其戰略素養,瞭解空軍(空戰) 戰略運用在三軍聯合作戰中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培養與運用空略能力,使於爾後的作戰中能更增勝算,這就是當時我們全體參與人員所共同秉持的理念。正規班七十五年班本課程初次講授,檢討後略作修正,此時翁厚昌、李大明、舒貴綸加入教官陣容,又發展了若干節狀況。」

 

  「有位受訓學官在課堂上提出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他問:『教官時常強調空權對全般作戰成敗具有關鍵影響,試問,如果失去空權優勢後,這仗還要不要打?』我答稱:『軍人的使命就是保家衛國,因此當外敵入侵,危及國家生存人民安全,我們軍人當然義無反顧奮戰到底;但是諸君來此學習空戰戰略,其要點即在於『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就是我們要掌握一切有利狀況,採取一切積極手段,爭取與確保空優。各位都將成為國軍中的高級幹部,對此建力、用力,創機、握機的戰略作為,能不特別予以重視嗎?請務必三思之!』時至今日,此一問題依然存在,附誌於此,藉供參考。」

 

  就筆者所知,王銓鑫將軍、張明中將軍先後繼任空軍戰略組主任教官,對「空戰戰略」課程之發展亦不遺餘力,教案迭有更新。

 

四、「野戰戰略」教學法

 

  「野戰戰略」的教學方法,根據筆者個人的體會及「野戰戰略概論」所述,野略教學法屬啟發式教育法,係以狀況及問題誘導學者思考與研究。

 

  (一)以比較完整的戰史資料編撰成「戰略狀況」,課以適當之問題,依先認清「問題性質」及「有關因素」,然後予以「分析」,並得出「結論」之思維程序來解答問題,以磨鍊學者之思維能力。

 

  (二)提示研究要領:

   1.著眼因果(切忌「因木失林」) 。

   2.掌握要點(不為細節所煩擾) 。

   3. 客觀態度(以「學理」研判「狀況」) 。

  (四)所課問題:

   1.評戰略態勢。

   2.評(撰寫) 戰略決心(構想、指導) 。

   3.列舉並分析行動方案。

   4.檢討某一會戰或戰役。

   5.其他。

 

  「野戰戰略」課程單元,先提示原則,再發布戰略狀況,同時課問題,學官書面作業解答問題交卷後,教官即出示「校案」供學者比對參考。野戰戰略第一至第三部各節問題之「校案」均係校長余上將手訂,教官通常並不加以解釋,學官對「校案」亦得表達個人不同之見解。

 

  戰院正規班五十九年班結業的丁肇強將軍,追憶當年余上將親自講授野戰戰略時之情況。有一次一位學官提出問題:「野戰戰略相關原則中,為何缺少對空軍運用之原則?」過後不久,於一八一二年法俄之戰某節狀況乃有即題:「假設法、俄雙方均有空軍,其運用各如何?」在座三軍學官面面相覷,無人願答。丁上校乃自願作答,而答案絲絲入扣,當場獲得余上將頒發獎金新台幣壹佰元。又有一次課題為「評戰略態勢」,要求十五分鐘內交卷,因狀況較複雜,一位學官發問:「紅、藍兩軍各達十餘萬之眾,狀況極其複雜,可否請校長就本題略加解釋?」校長余上將幽默地答稱:「你們能考進正規班,照理說程度都不錯,為何這麼簡單的題目還要問呢?」換句話說,這個問題是很簡單的,而且能夠在十五分鐘之內寫完答案的,當然,這是給學官能力的一個嚴格考驗。(註三二) 有關余上將於野戰戰略課程的授課實況,請參閱本書附件九,丁肇強將軍所作「悼念余伯泉將軍」乙文。

 

  三軍大學戰爭學院為避免所授各種課程之「校案」外洩,消除學官投機取巧之心理,曾設計「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教學誓詞」乙種,要求教職學官共同遵守,爰錄如后。(註三三) 

 

      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教學誓詞

 

  余謹以人格保證,對於本班所授各種教案及戰略課程之內容,除原則外,其狀況、問題與答案絕不向未接受此項教育或尚未到達該進度者透露、借閱或討論。如違誓言,願接受最嚴厲之處分。

 

  筆者在學時,雖未曾簽署此一誓詞,編著本書時,亦願服膺三軍大學優良傳統,確遵誓詞精神,對各種教案及戰略課程之內容,除原則外,其狀況、問題與答案均予保留,請讀者諸君見諒。

 

     五、野戰戰略入門之鑰

 

(一)「野戰戰略思維理則」之定義

 

  依筆者個人所見,以戰史資料編撰成「戰略狀況」,課以適當之問題,先認清「問題性質」及「有關因素」,然後予以「分析」,並得出「結論」之思維程序來解答問題,此一程序即是「野戰戰略思維理則」。(請參考前節「野戰戰略」教學法) 

 

(二)野戰戰略入門之鑰

 

  我們熟知野戰戰略之定義為:「野戰戰略為運用野戰兵力,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以支持軍事戰略之藝術,俾得在爭取戰役目標或從事決戰時,能獲得最大之成功公算與有利之效果。」余上將嘗言:「野戰戰略為創造與(或) 運用有利態勢(狀況) 之藝術」,(註三四) 又嘗言:「戰略之精髓,一言以蔽之,就是如何創造有利的態勢(狀況) 。」(註三五) 換言之,野戰戰略之精髓,即在於「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一語。余上將亦曾提示:「野戰戰略是形成戰場前的用兵藝術,而戰場是決定勝負之地,故野戰戰略是為決戰創造有利的條件,是為勝利奠定基礎。孫子的名言『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勝兵先勝』的主要條件,實賴野戰戰略達成之。」(註三六) 如何才能為決戰創造有利的條件?吾人由上述「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加以引申,即可得知:

 

  1.兩軍居優勢的一方,應「運用『有利狀況』」

 

   (1).我之「有利狀況」相對而言即敵之弱點所在,致力擴大「有利狀況」的影響,則其勢將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敵不能當。

   (2).「運用有利狀況」即「用勢」之意。

  2.兩軍居劣勢的一方,必須有其相應積極作為,即「創造『有利狀況』」

   (1).彌補我之弱點或削弱敵之優勢,於改變不利態勢為有利後,再作他謀。

   (2).盱衡全局,我軍雖居劣勢,然如能針對敵之弱點,善用我局部有利狀況,仍能扭轉大局。

   (3).「創造有利狀況」即「造勢」之意。

  3. 戰機稍縱即逝,無論居優勢或劣勢,均應有其積極作為

   (1). 全般優勢或局部優勢必須適時善加運用,才能收勝利戰果。

   (2). 全般劣勢或局部劣勢則須迅速致力造勢,才能扭轉敗局。

 

  戰院正規班七十五年班在學之時,某次野略考試完畢,由大教室返回寢室途中,遇見野略組副主任教官彭天雄學長,他把我叫住,問道:「你是不是照『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答的?」當時懵懵懂懂,實不知問這句話的涵意,只好唯唯諾諾應付過去。直到畢業前,皇天不負苦心人,依據野略思維理則的步驟,按部就班去做,無意間破解了「阿里山二十號」戰區圖上兵棋對抗演習,非常複雜近似無解的戰略狀況,方才體會到「野略之精髓」的一句話,即是「野略入門之鑰」,它就蘊涵於「野略定義」之中,也就是「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這一句話。我們回頭再看余上將所賦予「大戰略」、「國家戰略」、「軍事戰略」與「野戰戰略」等定義中,不是都有這相同的一句話麼?余上將稱之為「戰略之精髓」,豈不等於老早就將這把「戰略入門之鑰」掛在最顯明的地方,贈送給所有直接或間接獲得傳授「野戰戰略」理論的學官了嗎?許多學過野戰戰略的人,似乎都有入寶山的感覺。實質上,拿著余上將所賜予的「野戰戰略入門之鑰」,只要舉手之勞,就進入了「野略之寶庫」,取用多少,都在個人。

 

(三)「評戰略態勢」即是「戰略狀況判斷」

 

  上一節引述「野戰戰略」課程教學之程序,於野略課程之中,通常任一戰略狀況的第一個課題是「評戰略態勢」,接續撰寫某軍指揮官之戰略決心或戰略構想,繼則撰寫戰略指導,爾後再及於其他課題。由此可知,「評戰略態勢」在野戰戰略教學過程中,或者說在野戰戰略思維理則中,是極重要的與關鍵性的一個步驟。

 

  「戰略態勢」之定義:「有關之兵力、兵力位置與障礙等,各個因素中之任何一個或數個因素所形成,能判斷勝利之公算與其效果之關係,謂之戰略態勢。」(註三七) 依個人研究所見,「評戰略態勢」之實質功能,為一精簡扼要之「戰略狀況判斷」。其方法為評析本題「戰略狀況」所顯示之某一特定時空內,敵對雙方於兵力(戰力) 、兵力位置、重要地形掌握(障礙之限制與利用) 、補給線(後勤支援) 等主要因素所形成之優劣狀況,其著眼在於能迅速覓得此一戰略狀況之「焦點」 -- 關鍵因素 -- 「影響最大之有利或不利狀況」,併同其他相關之有利或不利狀況,作為擬訂至當戰略構想(行動方案) 最重要之參考。

 

  由前述「影響最大之有利或不利狀況」及其他有利或不利狀況,循「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之理則,來擬訂戰略構想。如所採步驟確能掌握要點,各個因素亦能研析無誤,則此一戰略構想堪稱至當,據以用兵,可達「勝兵先勝」之境地。

 

  依據戰略構想,針對前述各個因素之優劣狀況及影響程度之大小,分別擬就具體因應措施,即成為戰役(會戰) 之戰略指導。以目的掌握正確,手段設計適切,在爭取戰役目標或從事決戰時,自必能獲得最大之成功公算與有利之效果。

 

  民國七十七年十月,筆者深入探討野略思維理則,獲得「評戰略態勢」即是「戰略狀況判斷」結論後,寫了一篇心得報告 《 野戰戰略思維理則發微 》,內容要點略如上述,分呈三軍大學前教育長 岳天將軍及兵學研究所總教官朱秉一老師。朱老師閱後召見,坦率指出:「你這個結論並不正確。因為『狀況判斷』是個很繁複的過程,一般師級指揮官或幕僚,花兩、三個小時還做不完整,何況是大軍作戰的『戰略狀況判斷』。我曾旁聽過野戰戰略課程,也做過『評戰略態勢』的作業,老師要求在十五到二十分鐘之內交出答案卷,你認為『評戰略態勢』就是『戰略狀況判斷』,比較二者的差異,實在是沒有這種可能性。」

 

  岳將軍召見時只簡單交代一句話:「你去查一查『戰略構想』的定義。」返回後翻閱 《 陸軍軍隊指揮 -- 戰略之部 》,只見附件「戰略名詞釋義」中明白寫著,「戰略構想」的定義是:為經過戰略狀況判斷後,我所採取的行動方案。(註三八) 

 

  欣喜之餘,不由得不佩服岳將軍察微知著的高超智慧。如前所述,「野戰戰略」教學程序,先完成「評戰略態勢」,接續完成「戰略構想」;而由「戰略構想」的定義得知,它是經過「戰略狀況判斷」後完成的行動方案。這豈不證明了「評戰略態勢」就是「戰略狀況判斷」,而個人先前研究所獲之結論顯然是正確無誤的!但是,如朱老師所言,「二者的差異」又如何解釋呢?由之,開始了對「狀況判斷」追根究柢的工作。不過兩個月的光景,意想不到的,竟然摸索到了「野戰戰略思維理則」的源頭。於是,進一步有了追尋余上將伯泉昔時學資與背景的想法,想要去分析與瞭解余上將軍事思想的淵源究竟何在?

 

六、野戰戰略幾句名言

 

  在野戰戰略教材中,有若干名詞釋義或評論用語,係余上將嘔心之作,不惟意涵深遠,且兼具實用性,戰院師生常以「野戰戰略幾句名言」稱之。謹錄如次,藉供參考。倘有遺漏,切盼示知,以待再版時補正。

 

(一) 野戰戰略定義

 

  野戰戰略為運用野戰兵力,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以支持軍事戰略之藝術,俾得在爭取戰役目標或從事決戰時,能獲得最大之成功公算與有利之效果。

 

(二) 戰略涵義

  1.在自己(或敵) 欲作某一戰略措施時,則此戰略涵義即為「著眼」。

   2.在某種戰略態勢形成下,則此戰略涵義即為「影響」。

(三)戰略態勢

  有關之兵力、兵力位置與障礙等,各個因素中之任何一個或數個因素所形成,能判斷勝利之公算與其效果之關係,謂之「戰略態勢」。

(四) 戰略翼側(註三九) 

  靠近補給線之翼側名為「戰略翼側」。應使之安全,於決戰時尤然。

(五) 評論用語之一

  在戰略上,以不一定可能獲得之利,欲抵銷極可能之害,為極大之冒險與錯誤。

 

七、余上將野戰戰略語錄

 

  余上將於戰院正規班民五十九年班,曾親自講授野戰戰略第二部第一至一○六問題,戰院於授課時隨堂作成紀錄。以下為余上將在講堂中對野戰戰略若干原則所作之提示,紀錄中有關所課問題與答案均予節略。

 

(一)後續兵團通常應使用於決勝戰區。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反攻,應先攻擊日本抑先攻擊德國?因德國是決勝戰區,故先攻擊德國。又第一次大戰時,關於美國後續兵團之使用有兩派意見,邱吉爾主張在巴爾幹,但美高級將領則主張用於法國,因法國為德軍主力所在之位置,殲滅德軍主力即可以獲得戰爭之勝利,故法國為決勝戰區,因此從法國向德國攻擊。

 

 1. 決勝區域,範圍較決勝戰區為小。對於決勝區域之決定,通常係根據左列之條件:

 

(1)對敵主力位置:敵主力所在之位置,可以形成決勝之區域,因殲滅敵之主力,可以獲得決定性之勝利。

 

 嚴重地區:首都或重工業地區亦可形成決勝區域,如歐洲之魯爾(RUHR)工業區,因攻佔該地區後,可以使敵之政治或經濟癱瘓。

 

 戰略要點或交通中心:公鐵路四通八達之地區,亦可以形成決勝區域,因奪取該地區後,可以使部隊運輸迅速,兵力轉用容易。

 

2.重點形成之難易:對於決勝區域應以優勢之兵力形成重點,因在該區域將後續兵團投入以後,就可以打勝仗,就可以獲得決定性之勝利。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將後續兵團投入日本,則不如投入法國,因投入法國對於部隊行動及補給等都比較迅速。

 

(二) 如果要發揮統合戰力,一定要取一致的行動(CONCENTRATED ACTION),要取一致的行動,一定要具備五何,即何時,何地,何力,如何,何故。例如滑

鐵盧之戰,當時威靈頓將軍要求友軍布魯歇將軍協助,其詞句甚為簡單,但是其中包括五何:滑鐵盧(何地) ,明天(何時) ,與敵人拚命(何力) ,你是否可以幫助我一個軍(如何) ,擊敗敵人(何故) 。而布魯歇將軍的答覆也很簡單,「我會全部協助你。」又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軍與德軍作戰,被德軍突破以後,英法軍之通信中斷,英軍為要與法軍協調五何,曾打電報至倫敦,要求派員至巴黎來協調,由此可知兩軍發揮統合戰力,其協調是如何是困難。各位一定要記得,要發揮統合戰力,在協調時不要忘記五何。

 

(三) 為甚麼我們研究用兵,要先研究局部地區細節問題,而後再研究整個性或綜合性(EN SEMBLE)的問題?這是我教你們的方法,如果蔣副校長不先與你們研究補給線問題、內線作戰問題、外線作戰問題、地形對戰略等問題之影響,那我一開始就與你們研究這些複雜的問題,你們必將答非所問,不知從何處開始思考。例如研究戰車部隊,也是先研究一輛戰車的性能,而後研究一個單位,最後研究整個戰車部隊如何使用。

 

(四) 我們研究戰略態勢,就是要分析這個態勢,利用這個態勢。如對於我有利,如何利用這個有利,如對於我不利,如何避免這個不利。

 

(五) 一個指揮官一定要懂得戰略,否則對於作戰指揮及兵力部署一定會發生錯誤。過去德國參謀總長老毛奇曾有見及此,故向德皇建議:1. 成立陸軍大學,以磨鍊高級軍官戰略戰術之修養;2. 成立參謀本部,集中優秀參謀以協助指揮官工作。因拿破崙那個時候尚無參謀人員之組織,德國自成立陸軍大學及參謀本部以後,在建軍及作戰上曾收到良好之效果,由此可知一個指揮官懂得戰略之重要。

 

(六) 檢討一個戰役,成功在甚麼地方?失敗在甚麼地方?指揮官的決心是否正確?處置是否適當?一定要詳細檢討,始能得到其中的益處。拿破崙從十六歲起研究戰略十年,所以到二十六歲當總司令時,就能打敗敵人,因為他對於各種狀況早已研究,所以用兵極為熟練。他幼年家境很窮,弟妹又多,他當少尉時即須寄錢養家,但他每日仍至圖書館研究,一方面因為他有興趣,另一方面也可忘記饑寒。現在法國還存有他手抄的筆記一百零八本,法國人視為至寶。檢討戰役之方法,我覺得有以下三點: 

 1.檢討不能用人為挽回之因素:如氣候、地形。

 2.檢討指揮之過程及時空因素。

 3.再作全盤檢討。

 

(七) 各位須知野戰戰略之定義,是要運用有利之態勢,使在決戰時能增加勝利之公算。故在決戰時一定要兵力優勢,才能有勝利之把握。

 

(八)戰略態勢之主要因素是時、空、力,但時間與空間在作戰時之變化甚少。如作戰地區之地形,那裏是山脈,那裏是河流,那裏可以作戰略要點,那裏可以作戰略支撐,其中變化甚少;但「力」之變化則甚大,往往兵力劣勢,但如能運用得當,發揮統合之戰力,則可變更戰略態勢。

 

(九)研究戰略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是研究甚麼問題。法國福煦元帥在戰爭論中曾說,如果研究戰略不能消化,一點用也沒有,如果沒有用,研究戰略的人就變成了一個書呆子。故凡遇到一個狀況,首先就要知道是研究甚麼問題。

 

(十)拿破崙於一八○六年十月在班堡(BAMBERG)行戰略集中,約米尼就預知他的集中位置。由此可知懂戰略的人,就有先見之明。

 

(十一)現在我講兩個英文字(TAKE PUNISHMENT)「能受責備」,英國僅三、四千萬人,而能在世界上稱為強國,就是由於一般軍民,不畏任何困難,能接受責備,達成任務。德國人不但戰略戰術好,且勇敢善戰,不畏傷亡,以能接受責備,為最高之榮譽。所以各位求學,一定要虛心受教,能接受責備,才能得到進步。

 

(十二)我們過去之作戰綱領,都是抄襲日本人的,日本人對於戰術很有研究,但是對於戰略並不見得怎樣高明,日本陸軍大學戰術課程之時間較戰略課程之時間多五十倍。

 

(十三)從兩方面向敵人取攻勢而包圍敵人是戰術包圍。將敵人主力拘束於一個地區,而後從兩方面取攻勢包圍敵人是戰略包圍。所以行戰略包圍,兵力一定要多,因所佔之空間比較大,如果兵力劣勢,絕對不能行戰略包圍。而戰略包圍之最終目的,也就是戰術包圍。

 

(十四)數日前我在陸總部曾問白鴻亮先生,日本奇襲珍珠港以後,曾佔領東南亞一大片地方,但是以後在瓜達康納爾(GUADALCANAL在澳洲東北) 附近被美國打敗,而仍繼續打中途島,其戰略意義何在?他說,回去研究以後再答覆。但是到現在還有答覆,他準備請日本專家來講這個問題。各位要知道,研究戰史,無論研究古今那一部戰史都是一樣,都是研究時、空、力的問題。日本為甚麼要奇襲珍珠港呢?因為美國海軍力量比他強,他奇襲珍珠港將美國太平洋艦隊約百分之六十擊滅以後,此時戰略態勢就變了,於美國不利,而於日本有利。故日本可以打東南亞很多地方,打馬來亞、打新加坡、打緬甸、打印度尼西亞、打菲律賓。他可以自由行動,美國無力干涉,故整個戰略態勢於日本有利。日本在太平洋作戰最有關係的三次戰役,就是珍珠港、瓜達康納爾、中途島,這對日本戰略態勢之演變,非常重要。日本在瓜達康納爾附近被打敗以後,知道美國海軍力量仍然存在。日本在中途島戰役中,曾有四條航空母艦被擊沉,海空軍優勢轉移於美國,於是美國之戰略態勢有利,日本在太平洋再也不敢進攻了。

 

(十五)作戰主要是時、空、力之關係,但空間及兵力之變化較小,而時間之變化甚大,往往因敵情、狀況之不同,而整個戰略態勢亦起變化,所以僅經過二十四小時之時間,而戰略態勢就完全不同。因此以後不要隨便輕談包圍,因有些狀況如果企圖包圍敵人,反而易造成不利之戰略態勢也。

 

(十六)以後各位作業之時間要儘量縮短,因為在作戰時下決心要快,不可能有多餘之時間考慮。各位須知中外作戰打敗仗之原因,都是高級指揮官下達決心遲緩,致使下級指揮官無所適從,貽誤戰機。所以各位作業一共有多少時間,就要預先有一個腹案,多少時間看狀況,多少時間下決心,多少時間寫作業,不要時間到了還不能交卷。因為作戰時,就是決心正確,如果下達決心遲緩,也無多大用處。

 

(十七)在沒有說明本問題以前,先說明以下幾個軍語之意義:

 

1.戰略涵義:我們每天看報紙,無論報上發現一件甚麼事,都有它的涵義。以臺灣來說,我們現在無航空母艦,沒有航空母艦,就是海軍沒有空軍,那它的戰略意義是甚麼呢?它的戰略涵義,就是中華民國的海軍,因為沒有航空母艦,所以離開空軍基地太遠,就不能單獨作戰。因為臺灣戰術空軍之作戰半徑,平均是一百五十哩,換言之,中華民國的海軍,因為沒有航空母艦,所以離開臺灣基地一百五十哩以外就無法作戰。

 

 那天德國顧問講,現在蘇俄海軍已到地中海,他可以威脅北大西洋公約國。但是我覺得它的戰略涵義還不僅只這一點,它的戰略涵義應有以下的四點:

 

  (1)威脅北大西洋公約國。

  (2)控制非洲。

  (3)可攻打中東。

  (4)如果在潛水艇上裝有飛彈,則可以威脅美國的第六艦隊。

 

 如敵人一個部隊在我兩個兵團之中央集中,正好像拿破崙在滑鐵盧之戰一樣,它的戰略涵義是中央突破。又如敵人一個部隊在我一側集中,它的戰略涵義:可能威脅我的戰略翼側,可能是截斷我的補給線,也可能是向我行戰略包圍。也就是說,敵人之一舉一動,我應有一個反應,這就是戰略涵義的重要性。

 

 在戰爭論中福煦元帥曾說,拿破崙之所以能夠成功,他最利害的地方,就是很熟悉戰略,無論敵人一舉一動,他都知道敵人要幹甚麼,如此他對敵人之行動,就可以作一個正確之判斷。所以戰略涵義,就是根據敵人之一舉一動,而判斷敵人將來要做什麼事情。

 

2.戰略構想:戰略構想一定要很具體,其內容要包括:目的、兵力、時間、地點、手段等項,也就是過去陸軍大學講的「方針」一樣。

 

3.一般戰略概念:沒有戰略構想之具體,但有時與戰略構想相同,有時與戰略構想不相同。相同的時候,就是因為它的內容很具體;不相同的時候,就是因為它的內容僅是一個概念,僅說出大約要如何做。

 

4.戰略指導:就是先有戰略構想,而後才有戰略指導。可以說,戰略指導是由戰略構想產生的。例如:內線作戰是各個擊破敵人。它的戰略構想,就是我現在以各個擊破敵人之目的,集中力量先擊破敵之一方,而後再擊破敵之另一方。它的戰略指導,就是要一部兵力牽制某方面之敵,待主力將另一方面之敵擊破後,再轉移兵力擊破該方面之敵。例如:拿破崙在滑鐵盧之戰,拿破崙之戰略構想是對的,但是他對那個追擊布魯歇(BLUCHER)之部隊指揮官指導不清楚,所以才有滑鐵盧之敗。

 

5.方針:現在很少用,那是過去學日本人的。可以說,方針就是戰略構想。

 

(十八)七年戰爭中,德國普魯士王菲特烈大帝,曾親自指揮,打敗法、奧、俄等國,可以說攻無不勝,戰無不克。他年輕時是一個音樂家,他的法文比德文好,他可用法文寫許多詩歌。他當皇帝後,第一次作戰因膽怯逃跑,被其部下拉回,以後他就努力研究戰略戰術,而造成輝煌之戰績。他曾對他的部下說:「你們不要自以為了不起,如果你們不研究戰略構想,就等於我騎的白馬一樣,跟我打了一輩子仗,還是一匹白馬,毫無進步,我現在研究戰略構想,就比你們強。」七年戰爭以後,有人問他:「為甚麼會打勝仗?」他說:「敵人打仗,都是不瞭解敵情;我打仗,一定要知道敵人主力在甚麼地方,而後才去打他。」

 

(十九)魯登道夫說:研究戰史,不要完全依照敵我態勢圖來批評指揮官的決心,因在作戰時指揮官對於敵我之狀況不可能如敵我態勢圖一般之瞭解。在作戰時指揮官常常是狀況不明,一切都不會如圖上所示之明顯,因此我們不能武斷說他的決心是錯誤的。

 

(二十)孫子說:多算勝。所以如果主動在我,或敵我機會相等,則應爭取主動;如果主動在敵,就要列舉敵許多可能的狀況,而加以分析,並提出我對付之方法。有一次,拿破崙的參謀總長建議某人當獨立師長。拿破崙說,某人雖然作戰勇敢,但怕他獨當一面時,用兵能力不夠。有一天,拿破崙出很多情況要他來處置,就是說:「敵人來怎麼辦?我未下達命令時怎麼辦?我下達的命令與當前的狀況相反又怎麼辦?」結果他處置非常困難。所以主動在敵時,要假設敵人若干可能之狀況,而加以磨鍊。

 

(二一)拿破崙說,作戰要把握戰機,不要輕易放棄。所謂戰機,就好像是一個漂亮而喜怒無常的小姐,有時高興,有時不高興,如果在她高興的時候,不抓住她,就會瞬刻即逝。現在機會到來,還要等甚麼呢?

 

(二二)決心,就我決定要做甚麼事。戰略構想,就是根據決心,研究怎樣打法,其內容包括時間、地點、兵力及手段。戰略指導,就是根據戰略構想來指導作戰。

 

(二三)過去關於戰略思想分為兩派:

 

1.德國派:自老毛奇開始,認為大兵團作戰只要準備第一個會戰,以後視狀況而定。

2.法國派:自拿破崙開始,認為先打後看,打了再說,須根據事實再來策訂計畫。

 

 這兩個思想都是錯的。因為有些狀況,須有一個戰略構想,一個腹案;有些狀況則不能如此,因需等待一相當時間,待態勢形成以後,始可再作決定。不能預先有一個戰略構想,應根據敵情來下達決心。

 

(二四)本問題之關鍵也可以說是時、空、力之計算。福煦元帥在戰爭論中曾說,戰略就是時、空、力。我對他所說的時、空、力非常欣賞。

 

(二五)你們都知道戰略之許多原則,如內線作戰、外線作戰、補給線、基地、兵力態勢、邊境線、地障等,如果不知如何運用是毫無用處的。老毛奇說:一個高級將領,應時常想到敵人許多可能之狀況,而作適當之處置,及如何的用兵,如果高級將領不想這些事,就沒有資格指揮,沒有資格帶兵。

 

編按:余上將親授野戰戰略第二部,講評紀錄之打印稿(影印本) ,標題原作「校長余上將講評紀錄」,係李大元將軍蒐集珍藏之史料。紀錄書稿中有「李翼雲同學」字樣,故可判定授課班隊為戰院正規班民五十九年班;然就書稿文字言,用語似未經潤色,應屬講評紀錄之初稿。編者由書稿中摭取余上將野戰戰略語錄二十五則,日後如有新資料發現,當續作增補。

 

 

註 釋

 

註 一:余伯泉,〈擴大野戰戰略的教育成效為 總統壽〉,收錄於︽兵學言論集︾,三軍大學印,民國六十三年十月,頁五○。原載於︽三軍大學學術月刊︾第四十三期,民國六十二年十月。

註 二:同註一,頁五○、五一、五三。

註 三:同註一,頁五二。

註 四:余伯泉,〈以統一軍事思想的成果為 總統壽〉,收錄於︽兵學言論集︾,三軍大學印,民國六十三年十月,頁三七。原載於︽三軍大學學術月刊︾第三十一期,民國六十一年十月。

註 五:同註四,頁三八。

註 六:余伯泉,〈從大戰略說到野戰戰略與戰區內陸、海、空軍戰略之區別〉收錄於︽兵學言論集︾,三軍大學印,民國六十三年十月,頁二一。

註 七:同註六,頁二一│二二。

註 八:同註六,頁二二│二四。

註 九:同註六,頁二四。

註一○:劉昕五老師訪談紀錄,民國九十一年九月一日。劉老師,湖北漢陽人,軍校十五期、陸大二十三期結業,民國五十三年於陸參大任教官,民國五十八年三軍大學成立時於戰爭學院野戰戰略組任教官,後應聘擔任三軍大學兵學研究所講座,並兼任戰院正規班學員「想定作為」指導教官。

註一一:馬文濤老師訪談紀錄,民國八十七年四月十九日。馬老師,湖北漢口人,軍校十六期、陸參大正八期結業,民國五十三年於陸參大任教官。

註一二:參考邱中岳將軍珍藏陸參大研五期受訓講義。邱將軍,湖北應城人,軍校十六期、陸參大正八期、研五期結業,曾任團長、師長、三軍大學兵研所講座。

註一三:周鍾頎將軍訪談紀錄,民國九十年四月三十日。周將軍,浙江奉化人,軍校十六期、陸參大正九期、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將官班六十五年班結業。曾任戰院野略組教官、主任教官。

註一四:劉昕五老師訪談紀錄,民國九十一年九月一日。註一五:高天倫將軍訪談紀錄,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十二日。高將軍,江蘇睢寧人,軍校二十二期、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五十九年班結業。曾任戰院野略組教官、主任教官。高將軍當時於陸軍第十師任參三科科長,曾參加巡迴講習。

註一六:耿若天,〈對戰略區分及所謂野戰戰略之商榷〉,︽黃埔月刊︾,第二○一期,民國五十八年一月,頁二。耿將軍,江蘇鹽城人,軍校十二期,陸大正十九期、國防大學聯合作戰系第三期、陸參大正十期、實踐學社兵學研究班第二期結業,曾任第二六師師長。

註一七:同註一六,頁二│四。

註一八:高天倫將軍訪談紀錄,民國九十一年九月十二日。高將軍當時在三軍聯大十七期(畢業時稱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五十九年班) 受訓。

註一九:邱中岳將軍訪談紀錄,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十六日。

註二○:邱中岳,〈聆聽「野戰戰略」講授後的心得〉,︽黃埔月刊︾,第二○七期,民國五十八年七月,頁二│五。

註二一:同註一九,邱將軍曾比對原稿和刊出的文章,發現︽黃埔月刊︾的編輯做了些「潤色」的功夫,使刊出的文章比較沒有「火氣」。

註二二:同註四,頁三六。

註二三:周鍾頎將軍訪談紀錄,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三日。

註二四:同註一,頁五三。

註二五:請參閱本書第十四章第二節有關「大戰術」之定義。余上將曾撰有「大戰術」手稿乙卷。

註二六:胡附球,〈永懷吾師余伯泉上將軍〉,見本書第十七章。胡將軍,安徽六安人,軍校十九期、陸參大正十一期、實踐學社科訓班第一期、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五十九年班結業。曾任師、軍長,金防部副司令官,陸軍總部作戰研究督察委員會主任委員,三軍大學戰爭學院院長等職。

註二七:胡附球將軍訪談紀錄,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十九日、十月十二日。

註二八:章長蓉,〈海軍戰略組發展「野戰戰略」第四部 -- 海戰戰略的回顧〉,未刊稿,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十四日。章將軍,安徽廬江人,海軍官校五十五年班,三軍大學海參院六十六年班、戰院正規班民七十年班、兵研所七十五年班結業。曾任戰院暨兵研所教官、艦長、艦隊參謀長、海軍總部副署長、海軍指參學院副院長兼總教官、國立海洋大學總教官等職。

註二九:章長蓉將軍訪談紀錄,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十日。

註三○:陳繼善,〈「野戰戰略」第五部 -- 空戰戰略發軔〉,未刊稿,民國九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陳將軍,福建福州人,空軍幼校六期、空軍官校三十二期、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六十九年班結業。曾任中隊長、大隊長,戰爭學院聯合作戰組副主任教官、空軍戰略組主任教官,參謀總長辦公室主任等職。

註三一:陳繼善將軍訪談紀錄,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十四日、十月十二日。

註三二:丁肇強將軍訪談紀錄,民國八十三年十月一日。

註三三:周鍾頎將軍提供「誓詞」全文。

註三四:余伯泉,〈核子時代中之戰略〉,收錄於︽兵學言論集︾,三軍大學印,

民國六十三年十月,頁一一九│一二○。

註三五:同註四,頁四二。

註三六:同註一,頁五三。

註三七:丁肇強編纂,︽陸軍軍隊指揮 -- 戰略之部︾,陸軍總部印頒,民國六十

四年七月三十日,頁七六。

註三八:同註三七,頁七五。

註三九:前戰院野略組主任教官高天倫將軍授課時,對學官解釋「戰略翼側」之重要性:「『戰略翼側』相當於人體左側(靠近心臟部位) 的腰窩,是人要害之所在。」此一引喻,極為精妙。前戰院兵研所總教官朱秉一老師曾指出,「戰略翼側」一詞,係源自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一書,原名Flank。經查克氏︽戰爭論︾第六篇「守勢作戰」之第二十四章「翼側效果」(Operations on a Flank)之內容,與野戰戰略所稱之「戰略翼側」,有相當大之差異性,並非相同之名詞。請參閱Carl von Clausewitz, ON WAR,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Michael Howard andPeter Peret,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460-468。並見克勞塞維茨著,王洽南譯,︽戰爭論︾,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八十年三月,頁五一二│五二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野戰戰略 余伯泉 戰略
    全站熱搜

    KC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