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軍聯大與三軍大學

 

一、三軍大學之沿革

 

  民國四十一年五月一日,國防大學以原陸軍大學為基礎成立於臺北市大直,因僅召訓聯合作戰系 (參閱本書第七章 -- 國防大學) ,故於民國四十八年九月一日更名為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此一時期之教育係以培養三軍聯合作戰的參謀人才為主要目的。嗣後為彌補戰略教育之不足,各軍種指參大學於民國五十年七月奉命設立研究班,以研究大部隊作戰、軍事戰略計畫、及軍種戰略為主,期能培養高級指參與聯參人才。 (註一)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十六日,余將軍奉命由國防部聯合作戰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調任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校長。余將軍就任兩週後,九月一日,三軍聯合參謀大學奉命與各軍種指參大學研究班合併,改編並更名為「三軍聯合大學」,以研究軍事戰略、軍種戰略、野戰戰略、及聯合作戰等為主,是為國軍完整而連貫的戰略教育之開始,也使國軍深造教育由聯合及軍種大學教育時期,邁進戰略及指參教育時期。至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一日,更將原三軍聯合大學正名為「戰爭學院」,各軍種指參大學正名為陸、海、空軍「指揮參謀學院」,四院聯編一校,改制成立「三軍大學」,使各軍種指參及戰略階層幹部於同一學區內接受深造教育,期能增進平時的相互瞭解與教學支援,進而發揮戰時三軍一體的統合戰力,以適應現代戰爭的特性與要求。 (註二) 余將軍主導完成改編,並續任三軍大學校長。蔣緯國將軍奉命任戰爭學院院長兼副校長。

 

二、三軍大學之功能與特質 (註三)  

 

  依據《中華民國軍官深造教育年鑑》之記述,三軍大學之功能與特質有以下幾項:

 

  (一) 統一軍事思想、教育政策及行政管理,並藉以增強軍種間之相互瞭解、信賴與合作。戰爭學院集合三軍幹部接受統一教育,尤能增進軍種間之相互認識,加強其聯合作戰之指揮與計畫作為能力,而發揮三軍高度之統合戰力。

  (二) 促使戰略與戰術脈絡一貫。

  (三) 使教育與運用配合,藉以達成學用一致,為用而訓的目的。

  (四) 發揮教與學之集體創意,俾能有助於參謀本部之建軍、備戰與用兵之研究發展。

 

三、戰爭學院

 

  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一日三軍大學由四院聯編而成,戰爭學院負責戰略教育及聯合 (含兩棲或三棲及空降作戰) 與聯盟作戰教育;陸、海、空指揮參謀學院負責戰術教育及部分之軍種戰略教育。 (註四) 本書基於研究主題,在此僅列述戰爭學院之教育目的、教育重點及教育組織。

 

(一) 教育目的

 

  1. 將官班:在於加強陸、海、空軍高級幹部之戰略修養及三軍聯合作戰指揮能力。

  2. 正規班:在於培養與選拔三軍未來之將級指揮官及參謀人才。

 

(二). 教育重點 (註五) 

 

  戰爭學院以戰略研究為重點,包括總統軍事思想、政治教育、大戰略、國家戰略、軍事戰略、軍種戰略、野戰戰略等決心與狀況處置之磨練,軍制學與動員,聯合及聯盟部隊之編組指揮與運用,聯參業務及聯合作戰各種計畫作為。將官班以研究野戰戰略為主;正規班除野戰戰略外,以研究軍事戰略及聯合作戰各種計畫作為重要項目。

 

(三). 教育組織

 

  戰爭學院院長蔣緯國中將兼任三軍大學副校長,戰爭學院設副院長二員,下轄政戰室、學員班、行政室、教務組,教官室 (設教官主任,其下區分為:軍事戰略組、軍種戰略組、野戰戰略組及聯合作戰組等教官組) 。校長余將軍及院長蔣將軍均兼任野戰戰略組教官。 (註六) 

 

四、戰爭學院將官班

 

  民國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國防部發布人事命令,主旨為:奉核定張國英中將等十六員,調三軍聯合大學將官班受訓。冊列人員十六員,計陸軍十二員:訓練作戰發展司令部司令張國英、特種作戰指揮部指揮官華心權、憲兵司令部司令王永樹、三軍聯合大學副校長蔣緯國、國防部作戰參謀次長胡炘、國防部作次室作戰計畫室主任朱元琮、第一軍團副司令林鑄年、裝訓部指揮官秦祖熙、步訓部指揮官傅西來、空降部隊司令部司令張錦琨、總統府侍衛長郝柏村、第十軍軍長楊繼先;海軍二員:海軍總部副總司令宋長志、兩棲部隊指揮部指揮官黃錫麟;空軍二員:空軍總部參謀長陳衣凡、作戰司令部司令時光琳。 (註七) 調訓人員均係帶職受訓,其中陸軍第十軍楊軍長為少將,餘均為中將官階。蔣緯國將軍因任戰院院長兼副校長,負責指導將官班教務工作,又自兼若干課目教官,深感分身乏術,開訓時此一研究員名額由政戰學校校長張建勛將軍遞補。本班訓期六個月,至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畢業時,三軍聯合大學已正名為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本班學資之全名為「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將官班五十八年班」。

 

  民國五十八年六月三十日總統蔣公親自主持三軍聯合大學將官班開學典禮,訓詞篇名:〈 軍事教育對戰略研究的重要性 -- 對高級軍事教育的提示〉,全文逾三千字,謹節錄其中兩段,以證明蔣公對本校及本班教育期望之殷切: (註八) 

 

  三軍聯合大學乃是三軍聯合的戰爭大學,也就是以戰爭教育,連接其上階層國防研究院的國防教育,並能作為對下一階層各軍種指參教育之領導。這次將官班的訓練,既著重於各階層戰略,特別是野戰戰略的修養,以及三軍聯參與聯戰指揮的性能與藝術的修養,此不惟對於大家的革命事業前途有其成敗榮辱的關係,而且對於國軍建軍事業的成就及其功效的發展,更有其重大的責任。所以大家務當體認此訓練班的目標和重要性,對於各國尤其匪軍的戰略 (戰術) 思想與一般趨勢,固應與我們革命戰爭的精神本質和戰爭原則,反覆比擬相互發明,以見其校計索情,參證推究之效;而對於大戰略、國家戰略、軍事戰略、軍種戰略和野戰戰略,以及各軍種重要戰史例證,尤當潛心涵泳,觸類旁通,以致其統合領悟,發揮創意之功。

 

  再說,大家此次在高級班受訓開始,每一受訓學員,不可抱著我是高級軍事幹部,我有過實際作戰經驗,我亦已接受過戰略戰術的教育訓練,自以為是,自大自滿,驕矜自是的心理,而當以我今天來接受這次訓練,就要把自己視同一個一無所知的初入學的學生,如同一張白紙,來從新學起,一切從基本理論和方法上來學起,一切問題,亦都要能虛心的求得原理原則,來解決,來信從,如此方能獲得此次受訓的真正效果。

 

  戰院將官班五十八年班結業的陳衣凡將軍,回憶當年野戰戰略上課的情形:「野戰戰略課程先講野戰的一般原則,例如陸軍內線、外線作戰,狀況不外乎攻、防、追、遭、退;空軍的五種作戰:1. 空中襲擊(air strike) 2.防空作戰 3.戰場阻絕4.偵察密接支援,兵力如何分配使用,他講得很詳細,多少分鐘完成多少次任務,這些都形諸文字。老師講完了就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考驗研究員的智慧,究竟領悟了多少?有的答對,有的答錯。答案很簡單,寫五分鐘或十分鐘後交出去,老師看了立即講評與宣布校案。主講的老師是余將軍,這一套好得不得了,把兵學做了一個最完整的整理,比各軍種的參謀大學要高明多了,從軍人的學識修養來講可以說空前未有的,教育非常上軌道,我們學員們非常有興趣,同時敬佩得不得了。將官班的同學們講起來都不錯,每人的反應、接受力有點差別。同學如胡炘、宋長志等表現較出色。」 (註九) 

 

  民國六十二年七月二十六日,國防部以神捷字第二九六三號令,核定授予創辦本班之余將軍及蔣緯國將軍戰院將官班五十八年班之學資。民國六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參謀總長賴名湯上將蒞校,校長蔣緯國上將即席致贈戰院五十八年班畢業榮譽學資 (金色戰院畢業紀念榮譽徽乙枚) 。將官班之教育時程為六個月,「野戰戰略」為主要課目之一。

 

  戰爭學院賡續召訓之將官班有五十九年夏班 (二十二員) 、五十九年冬班 (二十員) 、六十年班 (二十二員) 、六十一年春班 (二十一員) 、六十一年冬班 (二十員) 、、六十三年春班 (二十員) 、六十三年冬班 (二十員) 、六十四年班 (二十一員) 、六十五年班 (二十一員) 及六十八年春班 (三十一員) ,十年之內召訓國軍將領二百三十四員,國軍高層整體戰略學術水準,已顯著提升。嗣後將級軍官納入正規班施訓 (正規班六十八年班即有將級學官二十員) ,不再單獨召訓。

 

五、戰爭學院正規班

 

  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一日,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正規班及各軍種指揮參謀大學之研究班奉令合併,成立「三軍聯合大學」,以研究各階層戰略及聯合作戰為主修課程,並將沿稱已久之正規班期別名稱,改用畢業時之日曆年次而排列之,故五十七年九月份入學,預定於五十九年三月畢業之正規班第十七期,改稱五十九年班,該班召訓九十員 (畢業八十八員) ,民國五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該班畢業時,三軍聯合大學已正名為三軍大學「戰爭學院」,該班學資之全稱遂為「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五十九年班」。

 

  戰院正規班學員入學須經初試、複試、口試之過程,概為每年召訓一期,每期人數在七十至一百十餘人之間。課程內容除以啣接陸、海、空院指參教育為原則,少數軍種戰術課目重疊複習外,置重點於軍以上大軍作戰、聯合作戰、戰略及部分建軍課程的研究。 (註一○) 各年度正規班之教育時程由十一個月至一年六個月 (含外語教學) 不等,而「野戰戰略」為其主要課目之一,則各年班皆然。

 

六、野戰戰略

 

  民國五十四年九月,余將軍於陸參大研究班第五期開始講授「野戰軍戰略之研究」 (請參閱本書第十章第四節) ,至戰爭學院正規班五十九年班,該課正名為「野戰戰略」。課程內容陸續有所增訂,區分三部,第一部計一四七個問題,第二部一○六個問題,第三部七十四個問題,是戰爭學院主要教材之一。民國六十四年八月余將軍榮退後數年間猶續編第三部後續狀況及問題,交戰院野略組納入教學,令受訓學官深為感奮。 (註一一) 

 

  余將軍以近代和現代的戰史作背景,用理則學的方法作研究,從而設計出一套由淺入深,從簡至繁,循序漸進,磨練野戰用兵的狀況和問題,以及講評時參考用的指導腹案,完成了野戰戰略的教案,並歸納出前所未有的若干野戰用兵的戰略原則。余將軍並在三軍大學戰爭學院的正規班和將官班,躬親作最完整的野戰戰略的示範教學,用即題書面作業和口頭討論的教學方式,反覆磨練學者野戰用兵的戰略修養和才能,從而開創了國內研究戰略的學術風氣。 (註一二) 

 

  戰爭學院秉承余將軍學術研究的精神,爾後賡續發展「野戰戰略」課程,自正規班七十五年班起講授「野戰戰略第四部 -- 海戰戰略」、「野戰戰略第五部 -- 空戰戰略」, (註一三) 不負余將軍的期望。

 

  余將軍編撰之「野戰戰略」教材深具學術價值,故常為兵學界所引用。民國六十三年丁肇強將軍為陸軍總部編纂之「陸軍軍隊指揮 -- 戰略之部」,其大部內容均以余將軍之「野戰戰略」教材為主要參考依據,有關補充修正部份,亦經面報余將軍同意。該準則經陸軍總部呈奉國防部於民國六十四年四月核定,同年七月由陸軍總部印頒, (註一四) 成為陸軍大部隊作戰的指揮要則,師 (含) 以上部隊一體適用。

 

七、野戰戰略講習班 (上將班) 

 

  民國五十九年年初,參謀總長高魁元上將奉總統蔣公指示,要求三軍大學為未曾於戰院將官班受訓之現役上將開班研習「野戰戰略」,使國軍戰略教育之層級向上擴展。「野戰戰略講習班」採密集式教育,共三週,每週週一至週五上課二十小時,總時數六十小時,余將軍親任教官,修子政上校任助教,周鍾頎上校負責教材及參考資料綜整分發,進度為野略概論、第一部及第二部重要原則及狀況題隨堂作業,教室在介壽館作戰室。本班上將學員共十六人,其中一級上將四員:參軍長黎玉璽、國防研究院副主任劉安祺、參謀總長高魁元、警備總司令劉玉章;二級上將十二員:國防部副部長馬紀壯、副參謀總長 (執行官) 鄭為元、副參謀總長俞柏生、雷炎均、總政戰部主任羅友倫、聯合作戰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羅列、陸軍總司令于豪章、海軍總司令馮啟聰、空軍總司令賴名湯、聯勤總司令劉廣凱、陸軍副總司令王多年、尹俊。上課時發言較多的是馬紀壯、賴名湯、羅友倫和王多年等。 (註一五) 、 (註一六) 。

 

八、爾實班、爾益班

 

  民國六十二年三月至六月間,三軍大學奉命辦理代訓約旦軍官班「爾實班」 (所取班名係紀念約旦國王胡笙登基二十年,用年諧音取名,英文代字Twenty) ,翌年辦理「爾益班」 (代訓約旦及沙烏地阿剌伯軍官,英文代字Benefit。筆者按:該班因故延後至六十四年下半年開辦,班名沿用未變) , (註一七) 課程包含全部野戰戰略三百四十八小時。「爾實班」代訓約旦高階軍官九員 (准將二員、上中校七員) ,因須用英語授課,三軍大學特別協調後呈報國防部核派曾受戰院將官班教育、野戰戰略成績優良且英語表達能力良好之將級軍官七員 (作戰次長汪敬煦、作戰助理次長楊友三、計畫次長池孟彬、聯訓部副主任畢超峰、參謀總長室特別行政助理官時光琳、陸軍第一軍團司令郝柏村、第二軍團司令胡炘) 為兼任教官;三軍大學校長余將軍、戰院院長蔣將軍、三軍大學教育長朱嘉賓將軍、海院院長葛敦華將軍均任教官。任課教官於課前一至二週由余將軍指導作先期研究。 (註一八) 戰院將官班五十八年班畢業的時光琳將軍追憶,他任教的課程進度是野戰戰略第二部第一至第二十八問題,共計二十八個小時,他在兼任教官那一段時間,從受命、準備到授課完成,所承擔的壓力和耗費的心力,在他四十多年軍旅生涯中,沒有任何其他的職務可以比擬。 (註一九) 附表為「爾實班」野戰戰略任課教官上課及研究日期表。

 

  「爾實班」學員「野戰戰略」英文教材的翻譯工作,早自民國六十一年秋季即已展開,范英將軍在〈 感念 緯國將軍〉乙文中有以下的記述:

 

  「副校長蔣將軍要求編譯處將野戰戰略第一、二、三部課程講義、講授大綱、幻燈片資料約十數萬字,全部翻譯成英文,其中軍事術語、中國成語,翻譯起來,難度甚高。該處雖動員十餘位口譯、筆譯高手,若非蔣將軍不時指導,是難以達成任務的。我們在討論某一術語或成語如何翻譯妥貼時,他總有神思或神來之筆出現。遇有真正疑難時,他竟不恥下問,立即電話請教美軍顧問或美籍教授。他這種虛心求教的態度,真是令人敬佩之至。」 (註二○) 

 

  儘管如此,因校長余將軍對譯文要求標準甚高,編譯處同仁的譯稿經蔣將軍審閱後,到校長手裡,斧正之處仍多。野戰戰略第三部當時已發展到第十八個問題,校長及副校長親自擔任此一進度之教官,其內容同仁們甚感生疏,民國六十二年二月初,校長修正了第三部前三個問題的譯稿後,因開課在即,校長余將軍為使有充分時間準備,竟親自迻譯第四至第十八問題全文。緊張忙碌了半年多,編譯處同仁們獲得了畢生最寶貴的工作經驗和學習中文英譯的機會。 (註二一) 

 

  以上所述「野戰戰略」教材中譯英的過程,適足破解一個傳言:「野戰戰略教材係由美國西點軍校教材翻譯而來的」。這個傳言,甚至有些野略組的教官都信以為真,遂至以訛傳訛,掩蓋了事實的真象。

 

  爾實班辦理成績優異,民國六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余將軍以「主持爾實特別班外籍軍官教育成效卓著」奉國防部核頒洛書勛章乙座。

 

九、三角形攻擊戰鬥群研究報告書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十六日,余將軍出任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校長,同年九月一日,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改編並更名為「三軍聯合大學」,此時接奉總統蔣公侍戰甲字第七號手令:「三角形戰鬥群及其圖示與解釋,應交三軍聯合大學余將軍等研討,並指明其中所有缺點與修正之處,呈報待核為要。」 (註二二) 茲引證有關資料說明此一研究報告書之前因後果。

 

  總統蔣公於民國五十七年以前曾下過三次「手令」,要求國軍幹部研究「幾何學三角形的戰術上之應用」及「三角形攻擊戰鬥群」, (註二三) 摘要記述如次:

 

(一) 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手令」 (摘要) 

 

  今春三民主義講習會時,余曾強調「以敵為師」之義,增批「共匪戰鬥手冊」分發國軍各幹部用心研究。依余觀察,所謂「一點兩面」戰術之原理,實亦由幾何學三角形之原理所產生,如依吾人所研究之幾何學三角形原理,而具體運用三角形攻擊戰鬥群之戰術諸原則,定可在今後之反攻作戰中,制匪「一點兩面」戰術而有餘。

 

  本此意旨,經飭實踐學社詳加研究,設想各種情況,就戰術立場,擬具各種考案,並舉出戰史實例,以資證明,其所提出之報告,尚具見地,經余多次審閱核改,足資各將領研究之參考。後附「幾何學三角形在戰術上之應用圖示」一文,雖僅為白紙圖案,亦頗有啟發戰術思想之作用,特命印發全軍幹部,務盼用心研究,廣為引伸闡發,期在未來之反攻作戰中,移於實用,而達成殲匪制勝之目的,有厚望焉。

 

(二) 民國五十四年二月八日「手令」 (全文) 

 

  三角形攻擊戰鬥群的意義與作用,乃用於戰術單位為主,即以團或營以下之部隊作戰為其基準。至於師乃為戰鬥群作戰之最大單位,自當儘其可能,加以應用。但軍以上戰略單位乃屬於大軍會戰之部,殊失戰鬥群作戰之意義。關於此點,研究三角形攻擊戰鬥群者,應特別了解其所謂戰鬥群的意義為要。以大軍會戰在地形與道路交通等條件,無論其對空間時間的範圍廣大,多不易形成三角形之配備故也。但在戰略上各軍之部署與運用,擬訂戰略構想時,自亦應以三角形原理為其重要參考之資料,如能以此原理為其作戰構想之準則,則庶乎其不差矣。

 

(三) 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十七日「手令」 (全文) 

 

  三角形戰鬥群的戰術,乃為運用無窮之戰術,而切不可以正三角形定型之原則視之。必須以各種不同的三角形,即以其不同之邊,及其不同之角的型式,與現地之戰況相配合,予以無窮之變化出之。即以其三角形之邊與角的大小,對於現地兵力部署之利與害的原理,加以運用。更不可拘泥於正三角形之原理,勉強行之,此乃「膠柱鼓瑟」「削足適履」之謂,乃為兵家之所大忌者。因為真能合乎正三角形之陣線,在實戰上百不得一耳。但其軍隊部署之分合與遠近,其各部分的距離間隔的大小,及其兵力的多寡,對於其位置、方向與角度之鈍銳,即作戰線之長短,與作戰角之大小,亦不能過於違反三角形之原理。即其角度,當以九十度為最理想。若超過九十度,若其大至一百二十度,或小至六十度之間,其鈍銳尚不顯著,自有運用自如之可能。若超過此限度,如其小至三十度以下,大至一百五十度以上,其角之鈍銳過於顯著,則其作戰愈為不利了。因此,作戰之部署與設計,應對此原則,不可不特別注意。否則必將陷入錯誤而致根本失敗。總之,三角形戰鬥群的戰術,其角度雖以九十度 (作戰角) 或正三角形 (每角均為六十度) 為其標準,但並非無伸縮之餘地;然其伸縮亦有其限度,而不可成為顯著之鈍角與銳角之不利地位。此一科學的戰術原則,務希讀者於此,特加注意。

 

  至於共匪所謂「一點兩面戰術」,乃為鉗形戰術,兩個單位對其一個共同目標之謂。這就是匪軍之中,自上至下,多未受過軍事基本教育,更不知道所謂幾何學三角形應用戰術的關係。他們為使其一般幹部易於領悟作戰要領起見,所以只有製訂這樣簡單俚俗的「一點兩面」、「口袋戰術」等口號,來炫耀其共匪學術之高深,其實並無什麼多大意義。於此乃可知道共匪所謂「一點兩面」之戰術,若將以我「三角形攻擊戰鬥群」之戰術對之,亦可名之為「一點三角」或「三角一點」之戰術。此即以三角形攻擊戰鬥群對敵陣之一點進攻,必須以變化無窮,大、小、遠、近,輕、重、厚、薄,相機應變,方能盡其三角形戰鬥群的戰術無窮之妙用矣。

 

  除上述三件手令之外,總統蔣公亦曾頒布訓詞一篇,篇名:「說明幾何學三角形與戰術基本思想的關係」, (註二四) 使幹部有所依循。

 

  國防部依據總統蔣公「手令」、「訓詞」及實踐學社的研究報告,於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完成《三角形攻擊戰鬥群之研究》乙書,本書第一章「概論」中闡述「三角形攻擊戰鬥群」之意義,認為:「係一種面的戰術思想,以攻擊精神為重心,藉三角形配置,增大戰術運用上之靈活與安全性,使各級部隊,無論在行軍、宿營,以及各種戰鬥行動中,均能隨時隨地依火力與機動,互相策應,彼此掩護,交換躍進,對敵攻擊。」 (註二五) 報告書第三章則詳論三角形攻擊戰鬥群在行軍、宿營、攻擊、防禦、遲滯戰鬥、追擊,以及兩棲作戰、裝甲師、空降師作戰等各種戰鬥中之運用要領。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國防部編纂完成「三角形攻擊戰鬥群作戰教令草案」,內容涵蓋陸軍部隊指揮運用、運動、攻守勢作戰、特種地形作戰等,原擬於審定後頒發部隊據以實施。惟「明德專案」德籍顧問對此並不贊同,而陸軍部隊於此一時期演訓遵「三角形攻擊戰鬥群」兵力部署要領曾發生營、連級兵力部署於水塘中之怪異現象,致總統蔣公對此一「作戰教令草案」是否同意核頒心有疑慮,乃以前述侍戰甲字第七號手令,要求時任三軍聯合大學校長的余將軍研討具報。

 

  余將軍研究軍事學術,具有高度求真求實的精神,以及明辨是非的見識。奉總統手令研究「三角形攻擊戰鬥群」有關問題,當時國軍將校正普遍研究此項問題,多數從正面肯定此項戰法的價值,記取其優點;甚少有人注意從反面探討其缺失。 (註二六) 余將軍於「研究報告書」首先闡明研究著眼:「任何新的軍事思想或學理,皆是經過一番理論所形成的,而這些理論之發展,皆是以某些戰史事實或某些兵學家著述意義之解釋為其依據,然後分析其對該依據之解釋是否正確或有誤差之處;其次則分析從解釋而發展之理論又是否正確,最後則應該針對國軍之現況,對這種新的思想之全套或某一部份如何作有利之運用提出建議。」 (註二七) 其次,就羅維特及比羅兩氏主要著作理論,及爾後歐洲兵學家如拿破崙、克勞塞維茲、約米尼、福煦等所發展之理論作詳明的檢討,列舉若干戰史例證,並附要圖八十幅輔助說明。「研究報告書」所得結論及建議是: (註二八) 

 

(一) 結論

 

  1. 原書對於羅維特及比羅兩氏思想之解釋尚欠完整。

 

  2. 從拿破崙時代至今日一百餘年中,列強兵學界對於戰略及戰術之研究,已發展一套比較羅、比兩氏更為完整之理論,而此套理論可從列強之作戰綱要及大軍統帥綱要中尋求之。

 

  3. 兵力部署及行動隊形,雖為「用兵」之一環及最後之階段,惟研究「用兵」合理之思維程序,應由「狀況判斷」產生戰略 (或戰術) 「構想」,根據構想以行

所要之「部署」,故不應將其列為研究「用兵」之唯一重點,庶免有以偏概全及本末倒置之弊。

 

(二) 建議

  國防部所頒發之「三角形攻擊戰鬥群教令草案」不列為教令,僅作研究陸軍兵力部署及戰鬥隊形之參考。

  國軍有關戰略戰術之教育與訓練,應以部頒之大軍指揮綱要及作戰綱要為主要依據。

 

  總統蔣公閱畢余將軍呈報之「研究報告書」,對余將軍研究所獲結論及建議均表同意,「三角形攻擊戰鬥群」一案遂被擱置,國軍有關戰略戰術之教育與訓練回歸正常,仍以部頒之大軍指揮綱要及軍種作戰綱要為主要依據。

 

十、陸軍戰術之研究

 

  余將軍為三軍大學第一任校長,「野戰戰略」為戰爭學院主要課程,戰院學官於學習過程中,對戰術與野戰戰略之區別及二者間之關係常有疑惑,習得野戰戰略後又有輕忽戰術之現象。再加前述「三角形攻擊戰鬥群」事件,在在顯示陸軍幹部對戰術之特性、功能等尚欠明確之概念。余將軍於民國六十年間撰就《陸軍戰術之研究》乙書,闡明戰術之定義、戰術與野戰戰略之區別、戰術之重要性、各種戰術有關之因素、研究方法之建議等要項,對解眾人之惑甚有助益。《陸軍戰術之研究》書稿於民國六十三年曾作修正,主要修正的是「會戰」的定義。原定義為:「係敵我雙方主力遂行決戰時所行之機動與戰鬥」;修正後之定義為:「大規模並較長時間之戰鬥」。並於書末註記:(一)任何敵對戰力之衝突是戰鬥。(二)大規模並較長時間之戰鬥是會戰。(三)以陸軍而論,戰鬥是通常指一個師以下之戰力衝突,故所謂戰鬥編組通常是以步、戰、砲、工各兵科若干部隊混合而成。而會戰通常是指一個師以上之兵力較長時間之戰鬥。 (註二九) 、 (註三○) 《陸軍戰術之研究》之篇目,請參閱本書所附「余將軍著作年表」。

 

十一、兵學言論集

 

  《兵學言論集》係三軍大學研究發展室,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彙集余將軍主持三軍大學六年以來之重要言論編輯而成。 (註三一) 書中所收錄〈 統一軍事思想之研究〉、〈 核子時代中之戰略〉、〈 陸軍戰術之研究〉等三篇之由來前文已有所論述;言論集有七篇係余將軍在校之演講紀錄;三篇論述摘錄自《三軍大學學術月刊》;另有三篇係余將軍於美陸參大正規班一九五一 - 五二年班受訓期間發表演講之英文稿。《兵學言論集》為吾人研究余將軍兵學思想之主要參考資料,其篇目請參閱本書所附「余將軍著作年表」。

 

十二、敬悼我們偉大的導師

 

  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總統蔣公崩逝,余將軍特撰〈 敬悼我們偉大的導師〉乙文,於四月十六日發表,由三軍大學印製成冊,中英文合璧,英文題名:InCommemoration of A Great Leader,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本篇列舉總統蔣公對中國及世界的四大貢獻:北伐成功統一中國;抗戰八年擊敗日本廢除不平等條約;實行 國父所創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之民主憲政;建設臺灣成為全球奇蹟,阻止中共對外擴張,穩定亞洲與世界之戰略態勢。在結語中余將軍追憶四十年前於英國就學,蒙蔣公特准以同黃埔八期生資格保送入英國皇家軍校受訓及返國從戎先後蒙蔣公培植之經過,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十六日,余將軍調任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校長,續任三軍聯合大學校長及三軍大學校長,至民國六十年八月三年任期屆滿奉准連任,並以「於三軍大學校長任內政績優良」奉國防部核頒一等雲麾勛章乙座。繼則先後奉國防部令連任二年與留退延役三次,至民國六十四年八月十六日,任校長已屆滿七年,在六十六歲之齡奉命退伍去職,以「任內開創國軍戰略教育政績優異」獲頒二等寶鼎勛章乙座,另膺聘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校長一職由蔣緯國將軍繼任。

 

  余將軍退休後賡續編寫「野戰戰略」第三部戰略狀況、問題及參考案。戰院將官班六十五年班野略第三部新編戰略狀況,余將軍仍然親自授課,課程結束,致贈該班研究員野略作業特具創意者施震宙將軍乙冊余將軍尊翁逸民先生所作《逸翁詩稿》。 (註三二) 

 

  余將軍自民七十一年初,略感身體不適,經榮民總醫院檢查,得知身患血癌重症,心情仍甚樂觀;三軍大學校友們前往探視晉候,談笑自若如往日;部屬故舊見其精神仍佳,勸寫回憶錄,則以視死如歸的口吻謝絕。這種看破生死淡泊名利的坦蕩胸懷,大概是數十年來深研戰略、飽睹滄桑的深厚涵養所致。 (註三三) 七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十八時二十分,余將軍病逝於榮民總醫院,享年七十三歲。蔣緯國將軍親自陪同余夫人歐授真女士勘選墓地。六月三十日國軍以軍禮安葬余將軍於臺北內湖五指山國軍示範公墓。九月九日,總統頒褒揚令,全文如次: (註三四) 

 

   總統令

 

  除役陸軍二級上將余伯泉,積學有成,文武兼備,獻身革命,奮起戎行。歷任營、團、師、軍長、國防部總連絡官、副參謀總長、總統府參軍長、三軍大學校長等職。嗣受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綜其生平,抗戰、戡亂,臨陣有功。而於建軍備戰,訓士儲才,致力孔多,貢獻尤鉅。茲聞溘逝,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昭勳藎。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九月九日

 

 

註 釋

 

註 一:汪多志,〈 務實與進步 -- 慶祝國軍深造教育八十五週年暨三軍大學校慶〉,《國防雜誌》六卷十一期,民國八十年五月八日,頁六 - 七。

註 二:同註一,頁七。

註 三:《中華民國軍官深造教育年鑑 (沿革及民國五十九年) 》,國防部史政局編印,民國六十二年一月,頁一二九。

註 四:同註三,頁一三○。

註 五:同註三,頁一六○ - 一六二。

註 六:參閱《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五十九年班通訊錄》所附戰爭學院「主要職官姓名錄」及「任課教官姓名錄」記載。丁肇強將軍珍藏原件。

註 七:參閱民國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國防部永泉字第一九四八八號令,時光琳將軍珍藏個人副本。

註 八:同註三,頁一一一 - 一一二。

註 九:陳衣凡將軍訪談紀錄,民國八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劉永尚先生錄音與文字整理。

註一○:同註一,頁八。

註一一:陳廷元,〈 懷念戰略大師余伯泉上將〉,《三軍大學學術月刊》,第一七○期,民國七十三年五月,頁七八。文章全文見本書附件九。陳將軍,河南臨漳人,軍校十六期、陸參大正一期、三軍聯大正十二期結業,曾任三軍大學兼戰爭學院研究發展室主任。

註一二:丁肇強,〈 懷念余伯泉上將〉,《軍事雜誌》五十卷十一期,民國七十一年八月一日出版,頁五六。文章全文見本書附件十。丁將軍,江蘇鹽城人,軍校十九期、陸參大正十四期、三軍大學戰爭學院正規班五十九年班結業。曾任戰院研究發展室主任、陸院總教官、三軍大學教務處處長等職。

註一三:同註一,頁八。

註一四:丁肇強將軍訪談紀錄,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十二日。該準則研修過程中曾向三軍大學校長余上將簡報二次,編纂經過請參閱丁肇強著《談兵集》,臺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五日,頁二三七 - 二三八。

註一五:修子政將軍訪談紀錄,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修將軍,山東膠縣人,軍校十六期、陸參大正九期、三軍聯大十三期結業。民國五十九年任職三軍大學政教組上校主任教官。

註一六:周鍾頎將軍訪談紀錄,民國九十年四月三十日。周將軍民國五十九年任職三軍大學野略組上校教官。

註一七:范英,〈 感念 緯國將軍〉,《蔣緯國將軍逝世週年紀念特輯》,推廣梅花運動委員會出版,民國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頁四六 - 四七。

註一八:參閱民國六十二年元月二十二日國防部奉旨字第○二三五號令及六十二年三月三日三軍大學「爾實班任課教官及上課、研究概定日期表」。時光琳將軍珍藏個人副本。

註一九:時光琳將軍訪談紀錄,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十二日。

註二○:范英,同註一七,頁四七。范英將軍當時擔任三軍大學編譯處編譯科科長。

註二一:范英將軍訪談紀錄,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四日。校長余上將「野戰戰略」第三部英譯手稿現由范將軍珍藏。

註二二:余伯泉著,《三角形攻擊戰鬥群研究報告書》,三軍大學印,民國五十九年,頁一。

註二三:《三角形攻擊戰鬥群戰術之應用 (修訂本) 》,國防部印,民國五十六年

十一月一日,本文前六頁,特載總統蔣公「手令」三則。

註二四:《說明幾何學三角形與戰術基本思想的關係 (增訂本) 》,國防部印,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一日。

註二五:《三角形攻擊戰鬥群之研究》,國防部印,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一日,頁一 - 二。

註二六:陳廷元,同註一一,頁七六。

註二七:余伯泉,同註二二,頁一。

註二八:余伯泉,同註二二,頁四○ - 四一。

註二九:余伯泉著,《陸軍戰術之研究》,三軍大學印,民國六十年單行本,頁一○。本書亦收錄於《兵學言論集》。

註三○:余伯泉著,《兵學言論集》,三軍大學印,民國六十三年十月,頁一二一、一三九。

註三一:同註三○,編輯例言。

註三二:施震宙將軍訪談紀錄,民國八十九年一月二十日。

註三三:陳廷元,同註一一,頁七七 - 七八。

註三四:國史館輯,《中華民國褒揚令集續編》4,頁二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C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